从古交市出发,沿大川河溯流而上,到邢家社乡的刘庄寺往东一拐,大约两公里的样子就到了南岩村。一条河沟将山峦分为两半,两边都是大山,山沟的北边尽头是三家村和北岩村,从高高的南岩村可以看到草木稀疏的北面山村。南岩村现在叫新岩村,是三家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说是为了区别镇城底那片的南岩村,名字是改过来了,但邢家社一带的乡亲仍然喊他们的村子叫南岩。
新岩村这地方好着哩,盛夏从刘庄寺过来,往新岩村的方向满山满坡皆是绿树成荫,各类植物郁郁葱葱。不仅有松树和杨树,还有许多沙棘和马茹,这个季节也是到新岩村采摘杏子的季节,杏子树虽说不是名优品种,但红红的杏儿还是让人垂涎欲滴。秋天的时候更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光是满坡的山楂就足以让人心醉。
二十多年前政府号召退耕还林,许多村民选择种植松树。有头脑的老百姓选择种植经济林,桃树、杏树、山楂树、核桃树,还有人种植苹果树。多年以后,村里人越来越少,许多人进城打工,土地逐渐荒芜。连人们过去赖以为生的果树也无人照管,于是乎,杏子熟了无人收,成堆的杏子落下,腐烂,化作泥土。大量的山楂成熟,血一样地铺满田间,成了牛羊的美味佳肴。
新岩村有一座三圣老爷庙,格局同三家村的三圣老爷庙一样,多年无人管理,已经完全坍塌,只剩东边的山墙还挺立着,墙体上的壁画清晰可见,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庙宇的正前方,一棵高大的楸花树边上长着一棵北方不多见的朴树。当地人叫“不丹树”,问他们怎么写,都说不知道,就有人写成了“不丹”。此时正是盛夏,朴树早已经开过了花,在树叶的叶柄处还结下了小小的绿色果实。当地人说:春天开花时,“不丹”的香味很浓,不大的一棵朴树开花能香满整个村子。到了秋天,朴树的果实就成了红色,红色的果实还能食用。“我小时候,三十多年前,这棵‘不丹树’就是这么高,没有长大一点点。”村民老牛告诉参观的人们。村里的老人说,南岩村不大,人口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九十多人,从来就没有超过一百人。
但就是这样人口很少的一个村子,在日本鬼子占领期间也受尽了折磨。新岩村位于日本鬼子的庙前山炮楼和草庄头炮楼之间,日本侵略者常常驱使新岩的村民为他们搬运货物,修整碉堡。老百姓稍有懈怠即遭到鞭打刀砍,牛姓的一家四兄弟先后被日本鬼子杀害。
清代,古交大川河一代为阳曲县大川都,辖李家社和邢家社等十个甲,南岩村归阳屋上甲管理。民国六年,始行区村制,大川一代为阳曲县第六区。民国十六年改为阳曲县第四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川一代为交城县第六区管辖。现在新岩村(南岩村)归三家村管辖,三家村下辖三个自然村:三家村、北岩、新岩。这些村庄大都种植土豆和谷子,也有些豆类的小杂粮。
新岩村现在还从井里打水吃,但居民很少。一户八十五岁的老两口,姓牛,牛姓人家不缺吃喝,种着两三亩地,打下的粮食自己吃不完,土豆谷子类的也能收获一些,到了秋天都给了城里的孩子们。另一户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进城打工不如意,返乡务农,这是一户姓成的人家,这户姓成的人家是外来户顶了门子,现在还说山东话。村民的好地都让他们挑着种,还不交任何费用。
古交是革命老区,和许多村庄一样,新岩村也有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好战士。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牛彥德,1920年出生在新岩村,1940年入伍,工卫旅二十一团战士,同年在交城县东梁庄战斗中牺牲。牛六儿,1920年出生,南(新)岩村人,1942年入伍,基干队战士,1947年在石千峰战斗中牺牲。
这几天很热,南方多雨,北方干旱高温,连古交的山区也到了三十二三摄氏度的高温天气。有朋友说这么热的天瞎跑啥了?谢谢朋友们的好意,这样的天气里,我还是愿意出去走走,山里头多好呀,空气好,还能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生活。村庄的故事很有意思,你没有好的题材可写的时候就到山里来吧,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郭子林)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