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定襄七岩山,风景这边独好

定襄七岩山,风景这边独好

发布日期:2019-11-07 16:55 7128人浏览 文章来源:定襄县人民政府网


    1 (2).jpg

2 (1).jpg



  七岩山景区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南9公里处,这里层峦迭嶂,苍秀涵幽,石洞天启,迥若巨庐,两壁兀立,一水中流。山间石壁上至今保存有北魏至隋唐时期的12处摩崖佛教造像,山腰建有惠应圣母祠、千佛殿、睡佛殿、文殊洞、景贤阁、回光窟、代王祠、饰衣楼、玉花楼、关帝庙、钟鼓楼、头牌楼等。


        千佛殿,古称灵光寺,建于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是七岩山最早的建筑。之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均有修建。惠应圣母祠为该山主寺,始建于唐,建筑在山腰的天然岩洞中,岩洞腹大口小,深约60多米,腹内最宽处近20米。洞内常年阴凉,白昼幽暗,唯每年夏至前后七日间,西斜的阳光可直照洞底,届时,洞内便会出现四壁生光、如素如练的景象。


        县志景标“七岩晚照”,为定襄八景之冠。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游七岩山时,有“落景未知还”之名句。圣母,即磨笄夫人,春秋末晋卿赵襄子姐,为代王夫人。襄子欲并代地,杀代王于夏屋山,夫人闻讯,磨笄自杀,故称磨笄夫人。宋崇宁年间,相传夫人显灵,在雁门关用一罐米饭犒三军,使抗辽大获全胜,遂被加封为惠应圣母。洞内建有正殿、梳洗楼。殿后有七娘洞,洞顶滴水如珠,四时不绝。内有七宝池,又名惠泉,中有如雀卵石,摸索而得者,主有子嗣,故俗称“捞儿圪洞”。


  七岩山势奇特,洞穴清幽,人杰地灵,香火旺盛,为历代游僧、香客、文人、义士所向往。北魏枭雄尔朱荣、日本遣唐高僧圆仁、金代诗人元好问、明代晋庄王朱钟铉等大批古今中外名人,以及难以计数的善男信女皆来此朝拜观光。留晖本是此山的功德主,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要举行庙会。“捞儿”“抱佛腿”是庙会期间两大特殊的民间风俗。“文革”期间,大部分寺庙木构建筑被毁。从2004年起,定襄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留晖村村委会通过庙会布施、社会集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先后按原样修复了千佛殿、丈八墙、圣母祠、惠应庙、关帝庙等古迹,修通并硬化了通往景区的公路,并组织社会力量在景区植树55000余株,改善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定襄县人民政府已作出规划,将该景区与留晖洪福寺、居士山、夏家寨等景点一道开发成一条名胜古迹旅游线路。居士山,又名老松台,是七岩山景区的重要游览点之一,主峰海拔1620米。现存古迹始建于北魏正光五年(524年),主要有磨崖石刻尔朱荣登高碑、王维读书院、魁星阁、北堡、南堡等。夏家寨位于居士山底的明月沟内,四壁陡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从沟底攀登而上,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有极高的探险猎奇的旅游开发价值。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