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窄窄,岁月长长。漫步在大同一条条古老的街巷中,历史的声音穿心而过,岁月的韵味醇厚绵长,街巷,总是有着独特的魅力,勾起我们沉睡的记忆,拨动我们敏感的心弦。寻梦大西街后,街巷脉络里流淌的时光还在继续……《相遇大同》“街问”系列第10站,讲讲下寺坡街青石板上的古城记忆。
下寺坡街,顾名思义因下寺而得名,这下寺正是大同古城大名鼎鼎的辽金建筑群华严寺,所以,这条街还有一个名字——华严寺街。华严寺在山西大同城西的下寺坡街,分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两个,其实它们在同一个院子里,沿着庙的北边往西的巷叫上寺巷,往南便叫下寺坡。这一名称,从明清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刻印在古城肌理上的历史记忆。在北魏、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舍利坊”,而如今演变为大同人口中的“步行街”也叫“仿古街”。
这条街道因有华严寺在此,恰似一条文化的脐带,将大西街、财神庙街、太宁观街等古城脉络串联成有机整体,成为寺庙信仰与商贸繁华的交汇点。据资料记载,在唐代,这里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贸市场,人们在这里和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人称“唐市角”。辽金时期,华严寺建此,善男信女,烧香拜佛,香火旺盛之下商贸更加发达。到了元代,这条街道多经营金银铜器,所谓“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得来如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街道充满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西接热闹非凡的西门外广场,东邻摆满小人书摊与茶肆的乱衙门街,这条狭窄通道曾汇集了三教九流的生动图景。21世纪初,这条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宽阔的街道下,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展现了大同古城原本的市井风情。如今的下寺坡已改造成步行街,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成为大同古城旅游的重要打卡之地。
从北魏的“舍利坊”到明清的市井之地,从往昔的烟火之地到今日的文旅打卡地,下寺坡街用青石板上的千年足迹,讲述着一座古城的变迁。走在今天的下寺坡街头,华严寺大殿依旧香火旺盛,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在文创店里精心挑选着代表大同文化的冰箱贴,品尝着凤临阁中的地道美食,感受着下寺坡街带来的烟火气息。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