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以“站在中国看山西,跳出晋祠说晋祠,超越文物讲故事”为策展理念的“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立足“守护与滋养”,围绕“塑、铸、书、树、母”五大主题,系统梳理了从晋祠到三晋、从祭祀到文明的文化谱系,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展陈语言,深入解读了晋祠跨越三千年的文化精神,生动展现了晋祠在三晋文脉传承、山西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守护与滋养。
晋祠最初是祭祀西周初年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历经千年营建,发展成为恢弘壮丽、洋洋大观的古典园林建筑群,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为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晋祠博物馆于2023年启动基本陈列展览项目。展览区域覆盖多处核心建筑与新增展区,包括陈家息庐、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文昌宫、晋溪书院、浮屠院、南小亭、翰香馆、待凤轩、悬瓮寺等。其中,陈家息庐展区展出晋文化、晋祠文化等内容;唐叔虞祠展区带领观众走进晋祠故事开始的地方;晋溪书院展区直观展示中华文明中“家”的抽象意涵;翰香馆展区则以场景为主,辅之以文物、展板、多媒体,进一步展现晋祠内的古建筑形式、古树名木、雕塑铸造、楹联匾额等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不仅看到晋祠的精美建筑和文物,还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此,展陈流线与晋祠游览路线高度统一。展览以陈家息庐为起点,最终以翰香馆作结。展览信息与室外古迹交相辉映,贯通‘塑、铸、书、树、母’五大内容,通过科学的导览系统实现有序观展。”晋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晋祠基本陈列还具有诸多突出特点,开创了遗址类博物馆展陈的新范式,将不可移动文物与展陈内容有机融合,践行“不可移动文物即展品”的理念。展览广泛运用AR、VR、互动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构建强交互、高参与、多感官的沉浸环境。此外,原创话剧《唐风晋韵话晋祠》及非遗项目在古建实景中的展演,实现了民俗典故的活态化演绎。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是贯彻落实太原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的首展,后续还将开展晋阳古城的“芳华未艾——中华文明探源”、双塔寺的“光影太原”、晋商博物院的“红色记忆”等传统与新时代碰撞的系列专题展,讲好晋阳太原故事,让文物走出来活化利用;还将到四川展出“赓续文脉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石窟寺成果展”,在福建展出“万里茶道晋商文化传承展”,在山东展出“群贤宝翰——石刻艺术展”,讲好晋阳太原故事,让文化走出去交流互鉴。
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以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叙事与深厚的学术阐释,引领公众由晋祠文化见三晋风华,由三晋精神溯中华文明,层层递进,打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维度。同时,展览更以创新的表达方式和文化活力,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