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5日,府君庙获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君庙又名释迦寺,位于盂县上社镇中北村内。这座庙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融合了多元的信仰文化,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根据《盂县古建筑考释》记载,府君庙原名释迦寺,因供奉释迦牟尼佛而得名。在府君庙保护标志碑正面,用小字备注“释迦寺”,刻在“府君庙”三字的右下方。
府君庙的建筑群保存完整,体现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精华。其主体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对美学的独特理解。在庙内,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元素和谐共存,这种多元风格的融合,使得府君庙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庙内的石碑、壁画等也极具价值,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信仰的窗口。
府君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51米,南北56米,占地面积约2856平方米,是龙华河流域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元延祐二年(1315)重修,明、清时期屡有修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戏台遗址、山门遗址、正殿(大佛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观音殿遗址、阎王殿)、东西耳殿(二郎殿、伽蓝殿)。另外还有关帝殿、大王殿、玉皇殿。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清代建筑。
正殿为元代建筑,坐北向南,面阔三间12米,进深六椽8.75米,总高9.4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单檐悬山顶,柱子均为圆形直柱造。柱网布局为前后檐柱各两根,角柱四根。殿内与台明均方砖墁地,前檐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平板枋上坐栌斗,栌斗两侧出泥道栱,泥道栱上通过散斗依次承托泥道慢栱素枋。屋顶全部铺设望板,前檐设飞椽,后檐不设飞椽。屋面铺设灰筒板瓦,正脊两端立鸱吻,垂脊为素面脊筒,前坐垂兽。
西配殿即阎王殿,位于戏台与正殿间轴线西侧,建在高16厘米的台明上。柱子均为圆形直柱造。柱网布局为前、后檐柱各2根,角柱4根,金柱4根。
东西耳房位于正殿两侧,斗栱为三踩单下昂计心造。坐斗两侧出泥道栱,泥道栱上通过散斗依次承托泥道慢栱素枋。坐斗前出昂,一跳交互斗上依次承托令栱、随檩枋、檐檩,令栱与耍头相交,耍头为蚂蚱头。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檐用二柱。五架梁上前后设襻间斗栱支撑平梁,平梁中部立瓜柱,柱脚用合踏稳固。瓜柱头上坐栌斗,两侧出栱,栱上散斗直接承随檩枋脊檩,两侧叉手支撑。屋顶全部铺设望板。正脊两端立鸱吻。装修为隔扇门,两边为窗。
关帝殿坐北向南,梁架结构为三架梁前接单步梁用三柱。不设斗栱,檐柱上施阑额平板枋承托单步梁,后尾插入金柱柱身,单步梁直接承托随檩枋檐檩。金柱后檐柱通过平板枋承托三架梁,三架梁直接承托金檩后檐檩。三架梁上立瓜柱承托脊檩随檩枋,柱脚用缴背稳固,两侧插手支撑。
大王殿并排于关帝殿东侧,坐北向南。斗栱为三踩单下昂计心造。坐斗两侧出泥道栱,泥道栱上通过散斗依次承托泥道慢栱素枋。坐斗前出昂,一跳交互斗上依次承托令栱随檩枋檐檩,令栱与耍头相交,耍头为蚂蚱头。大王殿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接单步梁用三柱前出廊。檐柱上施阑额平板枋,斗栱坐平板枋上,单步梁插入金柱柱身。
从整个院落的布局不难看到,佛家的大佛殿、观音殿,道家的阎王殿、玉皇殿共处一院,同奉共尊,和谐共存,尤其是关帝殿的存在反映了“三教合一”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府君庙的建筑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审美变迁。此外,府君庙内的壁画和石碑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壁画内容丰富,展现了多元文化。石碑上的文字记载则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庙宇修缮和历史沿革的宝贵信息,成为解读这一文化遗产的关键线索。
府君庙为游客营造了一个静谧且庄严的氛围。游客在细致品味建筑细节、欣赏石碑与壁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领略府君庙的独特魅力,并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信仰的深厚底蕴。
供稿:吴 琦 张泽慧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