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孝义,一个“孝”字,不单是指美德,更是一段传承千年的故事。
孝义之名,源于隋末唐初永安县永安堡人郑兴“割股奉母”的典故。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因郑兴的感人孝行,敕赐永安县为孝义县,郑兴所在的永安堡亦改名为大孝堡。从此,这份厚重的德孝文化延续至今。
走进大孝堡,除了郑兴,还不得不提李家院。它由清末举人李元晋修建,不仅是李氏家族生活过的地方,更是这片土地德孝精神的具体承载。如今,这座古朴的院落成为德孝文化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园内的一砖一瓦、一厅一展,静静地讲述着关于孝、关于家的记忆。在这里,能真切地感受到孝义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能看到“孝”文化的历史,也能看到“孝”文化的传承。
老院落凝结李氏家族百年记忆
李家院位于孝义大孝堡村明清一条街路北,沿街而立。实际上这处院落只是李家在大孝堡村的五处院落之一,在路南还有四处尚待修缮的清代院落。现在所称的李家院,当地人俗称李家院或李家北院,是孝义清末举人、北洋政府众议员李元晋故居之一。
大孝堡村李家是孝义的望族,明朝起即在此扎根。李元晋生于1858年,逝世于1934年。其年少时家境殷实,勤读不辍,后考中举人。中年时他艰苦创业,在孝义先后开办了粮店、油行和钱庄。1919年,李家创办了华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李元晋任总经理,他也因此成为孝义工业化采煤的第一人。此外,李元晋精通医术,晚年在村中行医,无论贫富,有求必应,分文不取。他乐善好施,在旱灾时开仓放粮,孝义百姓曾三次送匾于他。
据李氏后人讲述,李家这座大院修建于民国元年,为李元晋考取举人后修建,历时六载方成。整体格局为一正两偏、三脊两进,堪称传统民居的典范。仪门门楣上“遵司马训”四字,乃主人李元晋亲笔手书,孝义古城中阳楼上“中和位育”的牌匾亦出自其手,可见其学识修养与恪守古训的家风。
迈过仪门,外院是中式风格的雕梁画栋。东西厢房如今被布置为传承厅与德孝厅。传承厅内,皮影、木偶、剪纸、碗碗腔等孝义特色文化遗产琳琅满目;德孝厅则集中展示了全国及孝义本地的古今孝贤人物与道德模范事迹,将“德孝”化为具体可感的榜样力量。
步入内院,建筑风格为之一变,方柱尖拱的欧式风情尤为显著,清晰记录下那个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印记。内院正房原为主人起居室,现为李氏宗族文化展示厅,诉说着李氏家族在大孝堡六百余年的繁衍生息。东厢房的乡贤厅,详述了以李元晋为代表的一批李氏乡贤的功德;西厢房的年代厅,则忠实保留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在此办公21年留下的历史痕迹,复原的办公场景,宛若时光胶囊,封存着一段集体记忆。

德孝文化园正门。
李家院最巧妙的设计,在于其相通的屋顶廊道与四周的女墙。登临屋顶,全堡景色尽收眼底,东望有临黄塔、普化寺,西眺是孝义城。这兼具攻防功能的布局,不仅是乱世中的智慧,更仿佛一种象征:站在这方高地,可胸怀家国,瞭望远方。
如今,德孝文化园已发展成为拥有德孝厅、传统文化厅、年代厅、乡愁记忆厅等11个展厅的综合性文化平台。它不仅是先贤德孝善行的展示窗口,也是德孝理论研究、碑拓精选、剪纸书画等民间艺术的荟萃之地。
以认养续写家族与文化传承重任
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李家院先后被乡政府与供销社等单位当作办公场所,院落因此保存比较完整。
整个院落严格按照传统方位理念,坐北向南,清晰地分为东西两院。东西通面宽达32.40米,南北进深达68.27米,总占地面积高达2211.95平方米,其规模在孝义地区的民居建筑中属凤毛麟角。东院为规制严谨的三进院落布局,西院则为二进院落布局,两院之间通过过门巧妙连接,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体现了高超的规划智慧。

东院。
细观其建筑细节,岁月的沧桑与往昔的辉煌交织并存。东院一进院的过厅,砖砌台基稳固,面宽五间,进深五椽,采用单坡硬山顶,七檩构架,虽原有装修已毁,但主体木结构依然倔强挺立,展现着昔日风骨。二进院的厢房,不仅设有前廊,更配有雕刻精美的砖雕墀头,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东院三进院的正房五间与厢房三间,它们均采用砖砌台基,创新性地运用了平顶前廊拱门式样,廊柱为砖砌方柱,整体建筑形式呈现出鲜明的中西结合特征。这种风格,正是清末民初西风东渐背景下,本土建筑对外来文化元素进行吸收与再创造的生动实物例证。2006年7月,李家院被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一段时间,大院无人居住和管理,该院的东院倒座的原设院门被封砌,二进院过厅屋顶部分塌陷;西院东厢房屋顶塌陷……它如同一部满是褶皱的古籍,在静默与残损中,等待着保护。李家院发展为今天的德孝文化园,一座饱经风霜的古老宅院蝶变为生机勃勃的文化地标,其背后,是一股源自民间的力量在驱动。

大孝堡李家院东厢房内景。
从2010年开始,大孝堡的李氏后人开始捐资,对李家院进行修缮,开始将该院落作为李氏家族活动的场所。2018年4月,李氏家族管理委员会出资15万元,对西偏院、大门、外展廊等部位进行了修缮,准备将其作为李氏宗族文化园。之后,在外经商有成的李景耀在父辈的嘱托下,接过了续写家族与文化传承的重任。2018年秋,原定作为家族文化园的李家院,改扩为德孝文化园。
这个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使命的跃升——从珍藏家族记忆,转向弘扬孝义千年传承的德孝精神。
2019年6月,李景耀的孝义市德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文物部门签订了认养协议,正式担负起大孝堡村李家院的维修保护和日常养护。
民间力量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自德孝文化园成立以来,李景耀便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此。为让这座老院落真正“活”起来,他深度挖掘郑兴、李元晋的故事及各类民俗、农耕文化,不仅以李家院为基础打造德孝文化园,更陆续建设马烽展览馆、汾孝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展厅,以及“集宝缘”展厅和农耕文化园,形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乡村文化聚落,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汾孝战役纪念馆是德孝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947年,人民解放军在汾孝大地展开围城打援、阵地阻击,创造了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光辉战例。展厅内以图文并茂、详实史料、实物印证、沙盘展示等多形式,真实反映汾孝战役历史。纪念馆位于德孝文化园的前庭,面向主街。图文资料收集,甚至沙盘的制作,大都是李景耀一手完成。展厅分为“两军对垒·雪野厮杀”“转战汾孝·保卫延安”“围城打援·歼敌过万”“英魂永驻·精神长存”“军民团结·战果累累”“传承基因·弘扬精神”六大板块。展厅内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记载,每一个英雄人物事迹,都述说着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这里,已经成为孝义各校师生了解当地革命历史一个窗口。
李景耀还依托德孝文化园着力发展文旅事业,为大孝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清明祭英烈、临黄塔祈福、“五一”和“十一”搞研学活动。秋收时节,传统农具的操演又成为最生动的乡土课堂……
2024年清明节,李景耀在德孝文化园启动了以“传承德孝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首届德孝文化节。这场村级层面自发组织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乡贤郑兴祭祀大典”“红色英烈公祭活动”“大孝堡李氏祭祖大典及长街宴”“德孝文化座谈”“民俗文艺表演”等环节依次展开。特别是别开生面的“长街宴”,一溜长桌沿街排开,家常菜肴热气腾腾,乡情邻里其乐融融,成为活化乡村邻里关系的生动实践。
在李景耀的坚持与带动下,德孝文化园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2024年,它被纳入“孝义精品线路游——崇孝尚义亲子研学游”重要站点。孩子们在这里参观展馆、诵读《弟子规》《孝经》、制作拓画……在互动与体验中,孝心与感恩之情悄然滋长。
对于德孝文化园的发展,李景耀还有更宏大的规划:举行涵盖教师节、中秋节、丰收节、国庆节、重阳节的“五节连珠金秋月”系列活动,将大孝堡的文旅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深度结合,持续点燃乡村的文化活力。对此,文物保护专家、吕梁市博物馆原馆长董楼平评价说,大孝堡李家院的认养实践,是文物保护中鲜活的地方典型:当认养制度让民间情怀找到寄托,当乡土记忆与保护智慧相融,这座古宅便不再仅是历史标本,而是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它映照出三晋大地上众多类似遗迹的希望——当社会力量以“认养”之名参与守护,那些承载着家族史与地域魂的老建筑,便在新时代续写出属于它们的鲜活篇章。
从郑兴的个体孝行,到李元晋的家族兴业、兼济乡里,再到今日李景耀等新一代孝义人的文化复兴实践,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始终:“孝”与“义”的精神,已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城市的文化传承,升华为一种推动乡土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磅礴力量。
供稿:王晋磊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