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口村牌
明长城遗址水磨口段碑
烽火台
戏台
水磨口村,在大同不算出名,但也有不少人听说过,因为它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到2023年3月21日,全国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大同市有19个村落荣列其中,人们又在这些村落中筛选出十大传统村落,水磨口村就是其中之一。水磨口村依偎在长城怀抱,可以说别具一格。
立村久远历史厚重
水磨口村位于阴山下、长城边,在天镇县城西北约12公里,属大同市天镇县谷前堡镇所辖。2016年12月,水磨口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们沿长城一号旅游线去往水磨口村,沿着崭新的柏油路到达村东路口,路的右侧有一块鲜艳亮丽的路牌,上横书白色字“谷前堡镇”,竖书金色大字“水磨口村”。
水磨口有保存完好的标本式乡土文脉,那些斑驳凝重的古堡墙、古寺庙、散发着悠悠光泽的石板路,无不述说着其悠久的历史。那些古老民居内的拴马桩、雕花门窗、屋脊镶嵌的栩栩如生的瑞兽……犹如展开的古画卷般静美,置身其间仿佛穿越到古代。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北魏时水磨口村即已建村,古称砖磨口、镇口堡。镇口堡北魏时属畿内地域,唐朝属天成军,辽属西京大同府天成县,元属兴和路天成县,到明代成为县内较大村落。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山西通志》载,镇口堡在天成城西北40里,当时是一个小堡子,称为障城。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墙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三分。管辖边墩21座,火路墩1座,属大同镇阳和道东路的七堡二城之一。为防止北虏入侵,镇口堡仅开南门,称“迎恩门”。镇口堡的山路通向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明代为蒙古小王子部落领地。清初属天镇卫后所管辖,雍正三年(1725)设天镇县,据说镇口堡讳天镇的“镇”字,所以改用了水磨口的名字。从以上文献能够看出,水磨口得到各个朝代的重视。
历史上这里战事频繁,许多英烈长眠于此,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敌入侵的长歌。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五月,俺答部落三千骑从此口入天城大肆抢掠,守卫长城的军兵与村民浴血抵抗,守卫家园。长城记载着一笔笔奋战的历史,小村子铭记着曾经的光辉业绩。
水磨口城墙的西北侧是苍茫的大山,城墙的残迹还在,村西的烽火台高耸,在村北山坡上有文保碑,“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水磨口段”,显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里看起来有点偏僻,在历史上却是一个繁华之地。有一家的外墙上有两个圆形痕迹,访问主家才知这里原来是一个大的商店,后窗的两个圆洞就是原来的售货口,看规模这个商店应该不小,但现在人烟稀少,已不再适合经营商铺,两个圆洞也就堵了起来。
进到旁边几个院子,皆房倒屋塌。尽管门窗破旧了,但上面雕刻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显示出当时的住户是富庶人家,而这样的人家,在周遭有好多家,相邻的住户虽大多倾塌,但看那规制,仍能显出昔日的辉煌。
站在古堡墙上,凝望着雄伟的长城,俯视眼前的村落,强烈感受到边塞文化气息。这是一处可凭吊千古兴亡、朝代盛衰的地方,是可以感受到长城雄险壮观、烽堠相连古朴沧桑的地方。
里仁为美文风浓郁
水磨口村居民很重视文化的熏陶。
村中央有个院子,门额上刻着“里仁为美”。
“里仁为美”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大意是说:要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不选择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可见重视仁风,在这里蔚然成风。
一户废弃的院落门楣上,双钩阴刻行楷砖雕“济世活人”4个大字,“人”字一捺上面加了三撇,是人字的异体字,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才使用这个字。意思是济助世人、医术高明,不仅要有济世的慈悲,也要有高明的本事。这里据说是一个叫叶世魁的中医世家的门楼,门楼保存完好。当地人说清末民国初年,叶世魁是大同、张家口一带有名的神医。门头上的题字“济世活人”,是当年叶神医给某县县长治好病后,县长赠送的,整块匾飘逸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庙宇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磨口村里原来有24座寺庙。村中央有五道庙,村东南有龙王庙,村北城墙根有城隍庙,北城墙上有真武庙、三官庙和老爷庙,东北街有奶奶庙,堡门外有观音庙。村中心广场北侧有大福庙,是一座四合院,院中有三官殿、龙王殿、娘娘殿等,每殿一庙,其中龙王殿中还有残存的壁画,十分精美。村里老人说,这是明代的庙宇,没有落架大修过,依然保持着旧有的格局和面貌。大福庙对面有戏台,当地人称龙王庙戏台,是为春祈秋报时酬神献戏建的。春祈秋报,是古时人们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的活动,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
在我看过的堡子里,这里的文化气息之浓郁、建筑水平档次之高,是较为罕见的。
经典农耕前景广阔
在明代,军屯里的人都是军籍,靠军费养活,职责是守边耕种,战时拿起武器保护家园,安宁时扛起锄犁种地自养。当初守卫长城的人们为了值守方便,将住宿的地方紧贴城墙边上,时间长了,住宿的地方也就变成了村子。人们在这里生儿育女,一边守长城,一边种庄稼。敌人来了拿起武器战斗;打跑敌人后,便扛起锄头干活,端起饭碗生活。
随着世事变迁,曾经驻守边城的守军将士成了堡子里的住民,数百年后演变成一个近2000人的村庄。村子依偎在长城的怀抱,人们惬意地生活着,就这样走过一年又一年,竟然走了千余年。
从这里现存的长城、古堡、民宅和民俗风情,依然可以辨析出亦耕亦守的明代军屯制度。西面是长城,是典型的军事设施,东侧是村庄,古代农耕文明的要素在这里都有。在村落里随处可见旧时的耕种工具,虽然已经破损腐朽了,但能看出来昔日曾经忙碌的痕迹。
如果说祖国大地上绵延的长城是一座内容庞大的长城博物馆,那么长城脚下保存完好的村堡,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样本。水磨口古村落亦是这样的一个村落,当你面对日渐颓废的庙宇、民居时,便能从其苍老的面容上读出太多的内容。
水磨口村正在实现着一种跨越,向小康跨越、向新农村奋进,水磨口新村的建设就是明证。水磨口村分为新村与旧村,新村是新农村建设项目,是上级援建的,崭新的房舍、崭新的院落。旧村则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总体上破破烂烂,有的房子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些陈迹当中,能嗅出前人的气息。战争年代这里是烽火硝烟的战场;和平年代,这里曾经商业繁荣,人丁兴旺,车水马龙。
水磨口村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山面向平原,站在水磨口村向东展望,可以看到几十里远的地方,视界非常开阔。村子已经融入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范围,该项目属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公园东起201省道,西至天镇县界,北上平远头村,南接水磨口村,形成“长城古堡”生态旅游和以“一带、二廊、三片、四区、多点”为特色的景观生态格局。
水磨口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天镇是最大的,新修的路边安装了路灯,光伏发电使水磨口村的村民真正受益。村里许多年轻人随着时代的大潮在外闯荡,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打工,他们将长城精神带到各地,又将外面世界的鲜活理念带回村里,使小村充满活力。
我们在村里游览时,碰到在北京打工的名叫张大雨的小伙子,他说,别看现在水磨口村不如李二口等村出名,但其历史上的成就,绝不亚于这些村子,未来的发展更有潜力,定会超越周围的村子。他指出利于村里发展的几大优势:紧靠公路交通便利、背靠大山资源丰富、阳光充沛利于农作物生长、长城游优势明显能吸引来游人,未来一定会复兴,再次繁荣起来。他的话既描述了村子的现状,也预示着水磨口村美好的未来。
文字:李海亮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