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是翼城各地春节闹社火的主打节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谣“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东西南北走,百岁老翁五岁童,花鼓打的震天响”,道出了翼城人民欢庆新春的热闹景象。
2006年5月,翼城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西通陕甘,东达豫赵,自古为咽喉要地,是三晋大地的起源之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的翼城花鼓就是这方厚土生长出来的一株昂首怒放的红牡丹。她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节奏明快活泼,气势恢宏壮大,不仅受到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更远播陕西、内蒙古、天津、河南等地。

起 源
翼城花鼓艺术相传始于晋末时期,盛行于唐朝。翼城县的杨家庄是传统花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杨家祠堂的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由此可证,至少在唐朝,翼城花鼓这种表演形式已十分盛行。
另据《翼城市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时期也十分盛行。

翼城花鼓最早用于祭祀、赛会、结社和社火,每年活动必离不开花鼓,由此推动了花鼓的普及和发展。翼城花鼓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每年春耕之日,人们用震天的花鼓、热闹的集会游行来唤醒大地,催促春耕,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花鼓也就成了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当地盛行的迎神赛会,也为翼城花鼓的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至解放后,翼城花鼓纯粹成了一项民间社火、节日庆典的群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