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 镂金坐胜传荆俗,剪彩为工起晋风

镂金坐胜传荆俗,剪彩为工起晋风

发布日期:2019-05-06 15:30 4189 人浏览


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在唐代,剪纸就成为一种大众艺术,李商隐诗云:"镂金坐胜传荆俗,剪彩为工起晋风。"意思是:传承自荆州镂金工艺做得如此之好;流传自晋代的剪纸技艺是如此为人称道,可见剪纸在唐代已经名声鹊起。



上千年来勤劳的妇女把她们对生活的所求、所想和所盼,融注于一把纤纤的剪刀之上,以此来表达她们对生活的观察、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然的信仰。中阳剪纸是我国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国的剪纸艺术更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在200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阳剪纸蕴藏着的大量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图腾符号,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较多的古代文化信息。那些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历史传说和地下发掘来猜测和印证的文化信息,却在中阳民间艺人的剪刀尖上丰富地表现并保存下来。

中阳民间剪纸,取材于身边的事物,结合原始文化积淀,应用细致的创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每幅剪纸不仅是劳动妇女们的即兴创作和艺术劳动,而且还形象地表达、记录着劳动妇女心中的所求、所盼、所想。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艰辛经历,但对人生和世界都寄予满腔的热情,在剪纸作品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所体现的都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理想的明朗态度。



中阳剪纸的内容也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纹样堪称历史的活化石。从表现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中阳民间剪纸在当地的流布可分为: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西山边远地区三大地域。



南川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细腻、典雅,是中阳民间剪纸的主流;刘家坪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淳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粗犷、浑厚。尽管在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的特征,给人以庄严、神圣、质朴的美感。



第一类是人物、植物、动物、器物造型,反映中阳地区所保留的远古人类童稚古朴的观念和信仰。如大量歌颂鱼、蛙、蛇、兔的主题纹样,反映了远古华夏先民图腾崇拜的痕迹;各种造型的娃娃组合纹样,是中华民族生命崇拜心理意识的积淀;一些象征吉祥的纹样,以对神物的崇拜,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美满、幸福、平安、富裕生活的愿望。



第二类主要表现人们在不同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中的活动情景,形象地反映出中阳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习俗。



第三类是以剪纸纹样记录了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神话、传说和故事,并通过这些剪纸反映了中阳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中阳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生孩子就会剪纸”。



剪纸渗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全部社会生活之中,窗上贴的窗花、团花,门上挂的挂帘,墙上贴的炕围花,身上穿戴的服饰,刺绣的绣花底样,枕的枕花,穿的鞋花底样都是剪纸艺术;结婚、得子有喜花剪纸,祝寿有寿花剪纸,门上贴门神剪纸,灶上贴灶神剪纸;阴雨绵绵时在院中悬挂扫云止雨的剪纸;久旱不雨时在水缸上贴祈雨降甘露的剪纸;招魂避邪、挡鬼除妖贴招魂挡鬼的剪纸等等。



农村妇女的剪纸样子全从心里出,左手拿纸,右手拿剪子,霎时就剪出活脱脱的人物、动物、花草形象,想剪个啥就剪个啥。它所描绘的不仅有看到的而且有悟到的,不仅有现存的而且有企盼的。它用一系列需要破译的意象符号,稚拙朴实而真实地表现人的感悟和追求,以抽象、变形、简练的手法构成一个属于心灵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后,中阳民间剪纸艺术得到了抢救、挖掘、继承和发展。1985年中阳县成立了剪纸协会,1986年中阳县被文化部授予 “剪纸艺术之乡”称号,1992年中阳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系列)”。全县各小学校一直把剪纸作为学生手工课内容。



中阳剪纸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同时也有李爱萍、李凤凤等中年剪纸高手,通过她们的传承,中阳剪纸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