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豆腐皮

文水豆腐皮

发布日期:2019-12-03 11:25 49512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农民报


1.jpg


  小时候,村里的街上经常传来“豆子换豆腐喽”的吆喝,就会有人用小簸箩或簸箕端出一些黄豆,换回一块豆腐或一叠豆腐皮,也就成了当时农家餐桌上不可多得的副食。


  那时,经常听人们讲“大象村的豆腐皮能打竹板”。大象是文水的古镇之一,是一个具有着得天独厚地域优势的典型农业村,非常适合种植黄豆。由于当地产的豆腐皮味道美质量高,大象就成了我们这一带豆腐皮的代名词。


  那时候豆腐、豆腐皮就是农村珍贵的食品,可以说是农村孩子的美味佳肴,但很少有人用钱买的,大都是用自产或田里捡拾的黄豆去换。


  豆腐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豆制食品。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 (前179——前122),西汉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人物,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在炼长生不老药时歪打正着发明了寒浆,就是现在说的豆浆。汉乐府诗《淮南王篇》写到:“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银绠汲寒浆。”有一次,刘安偶然将石膏点入寒浆之中,正巧起了化学反应,从此就有了豆腐。据从河南汉墓画像石考古发现,汉代确实已有制作豆腐的作坊了。


  说起豆腐皮的发现,也有个故事呢。相传古代有位村妇正在做豆腐,刚把豆浆煮沸倒入木桶,忽听到邻家吵架便去劝架。返回来上盐卤时,豆浆表面已经结了一层皮。村妇颇觉稀奇,用筷子挑起晾干,尝之味美,第一张豆腐皮就这样诞生了。


  文水豆腐皮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唐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在文水为父亲守孝期间,特别喜欢吃当地的豆腐皮,便指定豆腐坊的赵方师傅专门为其提供豆腐皮。显庆五年(660年),已贵为皇后的武则天陪高唐宗驾临并州,武后设“千叟宴”宴请文水老人时,下旨诏请赵方进贡豆腐皮,然而赵方已经去世,其子赵鑫便去“千叟宴”献艺。赵鑫以色香味俱佳的豆腐皮,赢得一致赞誉,武则天钦定赵家豆腐皮为皇家贡品,并赐号“方鑫”。


  据文水史料记载,1949年文水县有营业执照的豆腐坊8座,从业17人,年产豆腐60吨。1955年,全县有豆腐坊73座,从业141人,年产豆腐480吨。1985年达到120座,从业440人,年产豆腐1401吨。经营者主要为农民,他们游街串巷,自产自销。大象、门世等村生产的豆腐皮还销往太原等地。


  豆腐皮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食品,由于其营养丰富、口感细腻,极具保健养生之功效,所以深受文水人民的欢迎,成为最喜爱的家常菜之一。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餐桌上的副食品多起来了,但豆腐皮依然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有的地方甚至打造了“豆腐宴”,专门制作豆腐和豆腐皮为主的菜肴。现在,大象村就有24座豆腐坊,就在离大象村不远的门世村,还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豆腐皮生产基地:山西方鑫食品有限公司。文水豆腐皮也由他们公司申报成了吕梁市非物质遗产。(梁大智)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