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人与饸饹面

晋城人与饸饹面

发布日期:2019-12-31 10:06 32500人浏览 文章来源:太行日报


2.jpg

1.jpg


  饸饹,在晋城人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了!如果说晋城人是吃着饸饹长大的,估计没有人会反对,一生中,谁没吃过几百顿饸饹啊!与拉面相比,饸饹更劲道,更爽口;与压面相比,饸饹更贴心,更暖胃;与剔尖儿、猫耳朵相比,饸饹更软和,更有对牙齿的照顾……总之,饸饹的好处数也数不清。你看,晋城那些老字号的面食店,卖得最好的、生存时间最久的,一般都是饸饹店。谁让咱晋城人好这一口呢?



饸饹有几种吃法


        从形式上来讲,饸饹大概有四种吃法。一是浇菜的,二是炒的,三是清汤饸饹,四是砂锅饸饹。


  浇菜的种类就多了。火锅饸饹、花菜饸饹、酸菜肉丝饸饹、金瓜饸饹、豆角饸饹、杂酱饸饹、酸菜饸饹、烩菜饸饹……总之,能做出什么臊子(浇头),就能喊出多少种饸饹。那么,到底有多少种呢?谁能说得清?


  炒饸饹大概分两种,一种是肉炒,一种是素炒。但是,要按荤素食材的不同,可能又会不断地分下去,无穷无尽了吧!


  清汤饸饹呢?是以汤代替臊子,是由汤来判定的。比如牛肉汤、羊肉汤、猪肉汤……汤汤水水间,还真是没考虑过这“清汤”到底是什么汤呢?


  砂锅饸饹,就是将饸饹放入砂锅中煮熟,又根据口味的不同,分了很多种,比如砂锅排骨饸饹、砂锅炖肉饸饹、砂锅肉丸饸饹……


  从内容上来讲,根据饸饹的材质,又可分为白面饸饹、三合面饸饹、榆皮面饸饹、玉米面饸饹、荞麦面饸饹等等。


3.jpg

4.jpg

古老的饸饹床


花菜饸饹是晋城的“土著”饸饹


  晋城向来是个开放包容的地方,不排斥,能吸收。作为太行山的“孔道”“要塞”,南来北往的必经之所,几百上千年来,各种饸饹在此汇集,形成了空前的“饸饹大家族”。虽然品种繁多,但个人以为,花菜饸饹才是晋城的“土著”饸饹。


  胡萝卜丝、土豆丝、绿豆芽组合成了“红、黄、白”的色彩,再添加上酱色的肉丝和绿色的香菜(或者是绿色的豆角丝),五种颜色的搭配,“花扑噜噜”的,可不就是“花”菜嘛!


  花菜饸饹即使是临近的长治也很少见,应该是晋城人的“土著”饸饹。花红柳绿间,传递着晋城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饸饹是军人的发明


  饸饹是一种古老的面食。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写过饸饹,不过,他老人家用的是“河漏”一词。而李时珍讲的饸饹又引自元代王祯的《农书·荞麦》,“(荞麦)北方多种。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亚于麦面”。清代以前,饸饹都叫“河漏”,据说,饸饹一词是康熙皇帝改的。


  饸饹应当源自战争,是军人发明的。据说,最早的饸饹是打仗时,负责军队供给的炊事班把牛角打好眼,和好面以后放进去,用木杵子压出来。这样煮好的面既迅速又禁饥,有利于战士们迅速投入战斗,其功效与东周和大阳一带流行的馔面十分相像。


  随着实践的不断拓展,军人们又发明了饸饹床这种工具,一次就可以压出几十甚至上百斤饸饹,足够几百人食用。战争结束后,这种叫作饸饹的面食就在当地留了下来,成了百姓的日常饮食,一直到今天。


  前些年,有人造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家用饸饹床,销量一下子看涨。于是,你看吧,那些天南海北的晋城人,在离开太行山的时候,行李中多了一个叫做饸饹床的物件。


  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饸饹床一架,故乡就到了眼前,家的味道就进了胃里。(李军雷)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