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到清代末期,传统山西面食的种类已有300多种,其中更有“一样面百样吃,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卤”的说法,粗粮细作,细粮精做,山西面食已经成为中华民俗饮食文化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众多山西面食中,首推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人日常非常喜爱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因此成了山西的代称。如今,刀削面制作技艺早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刀削面起源于12世纪的太原,因以刀削面团而得名,又称为“飞刀削面”。关于刀削面,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蒙古鞑靼人占领中原,建立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群众造反,就没收了各家各户的金属器皿,并规定十户用一把厨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人保管。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在返回途中捡到了一块薄铁皮,于是回到家后让老婆婆用捡来的薄铁皮当做刀来切面。老婆婆说这样软的东西怎么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一个“砍”字提醒了老婆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揉好,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锅台边,往开水锅里边“砍”面,片片面片落入锅里,煮熟后捞入碗中,浇上卤让老汉吃,老汉边吃边称赞:“好得很,好得很,以后再也不用排队取刀了,就用这铁片削吧!”
就这样,“砍面”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三晋大地。到了明朝,这种“砍面”又被称为“托掌面”,不仅家庭制作,也流传到市肆摊点经营,不断演变成为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法技艺,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不仅可浇卤,还能热炒甚至凉拌,均有独特风味。
要想刀削面吃起来有筋道,和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刘当成老师傅告诉我们,面案师傅在和面时四季都要用凉水,水和面的比例一定要准确,一般是每500克面粉配220克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和好面团后要用湿布蒙住,目的是不让面团表皮变干。经过半小时的醒面之后,面案师傅用力揉搓,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在这个过程中,揉面的功夫也很重要,如果功夫不到,削的时候就很容易黏刀或者断条。
接下来就到了尤为重要的削面过程了。刀削面不仅好吃,观看其削面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享受。“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如果杂技一般精彩。
刘师傅称,削面是很有讲究的,左手举面团,右手拿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只听见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像是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如果说面是灵魂,那么卤就是精髓。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浇上调和之后的刀削面,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黏,再滴上点老陈醋,味厚色醇,十分可口。
如今,一个极具浓郁山西文化特色的餐饮连锁品牌——山西刀削面馆(山西面家)已在美国洛杉矶正式营业。作为山西面食及面食文化标志性招牌的刀削面,现早已走出国门,山西面食正以一种原汁原味的形态走上国际化之路。(张猛 宋超)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