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人们谈论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文化等话题便逐渐多了起来。笔者对有关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文化,进行了梳理并实地采访了我省月饼之乡——神池,对享誉晋陕蒙富有传奇色彩的“神池月饼”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谓之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于是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南方有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也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为此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为中秋佳节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宋)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唐)李白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台湾民谣《中秋旅思》曰:“孤影看飞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眠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梦王衷”。表达了思念亲人、期盼归乡团圆的殷殷之情。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相传始于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手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于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军一齐揭竿而起,星火燎原,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于是朱元璋决定,每逢中秋节必须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和月饼就成为了华夏子民血液中不可抹去的深深的历史印迹。
说起月饼,作为山西人脑海中马上会想起“神池月饼”,那“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色赢得了晋陕蒙京津冀等全国多个大中城市人们的喜爱,追溯“神池月饼”制作工艺和传承也有着令人传奇的历史故事。
立秋刚过,一场秋雨洗去了夏日的酷热,笔者驱车从省城太原向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的神池进发,约2.5个小时便来到我省海拔最高的神池县城。一下车便感到凉风习习,就像深秋的感觉,一查便知当天的气温是7到21摄氏度。
正是由于神池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只有4.6摄氏度,7月最热时平均气温19摄氏度。海拔高(2545米)、落差大(高差达1291米),从而造就了神池的莜麦、豆类、胡麻、葵花等农作物品质好,无任何公害,是我省优质油料生产基地。随行的神池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向笔者讲述了神池县的由来和神池月饼的传奇故事……
原来,神池县城地处海拔1500多米的小盆地中,四面环山,居我省县城海拔高度之冠。据说,因县城西“有水一泓,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胥不生,若有神焉”,人称“西海子”。当地人因水而得名,才有了神池县美名。神池古来十年九旱,这茫茫的人海古泽,就在百姓的尊崇与敬畏中,留下了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玉帝、女娲架游此地的传说使得神池田野种下的胡麻籽榨出的油香气四溢,称为“神油”存放很久亦不变质。玉帝观神池胡麻郁郁葱葱、香翠欲滴的景致如痴如醉,惊羡不已,叹曰:“天上有瑶池,人间有神池……”
说起神池月饼的传说,神池县领导向笔者说:“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帝于康熙36年农历2月24日(公元1697年3月15日)第三次御驾亲征不服王化的噶尔丹。由大同、朔州途经神池义井屯时,人困马乏,由于人马多而河水少,当他正在惆怅之时,河水骤溢,湛蓝清澈,大队人马饮后精神倍增。此日恰逢集日,市井八方商贾,人声喧闹。康熙乘兴御游了集市,发现赶集的商贾以香味诱人的月饼为干粮,甚感惊奇,便向周围百姓发问,二月缘何有月饼?接驾的地方官员奏曰:“中秋时节,当地百姓用麦粉和地道的神池胡麻油和水为原料配之以食糖、玫瑰、芝麻仁等制作月饼,然后储存于瓷瓮中,以备及时之需,可存放数年而不变味。”
康熙闻言大喜,他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想着义井河“骤溢”的神奇,赞赏曰:“此地乃晋陕内蒙古偏榔之地竞生产如此香美月饼,京城焉有乎?实乃民风淳朴,民俗务俭,民德向善,民情厚道之造化也。西征路上吃到神池月饼,不仅令朕大饱口福,更乃有助振奋士气、平定叛乱、创我大清‘神池’和谐盛世也。消息传开,淳朴而深明大义的神池百姓为了表达对征叛的支持,竞相拿出家里储存的月饼献于军中,犒劳将士。将士兵挟神池月饼之瑞气宣威噶尔丹,一举平定了这股民族分裂势力,维护了祖国长久统一,促进了民族祥和团结,构建了黎民圆满幸福。神池月饼从此名扬晋陕内蒙古和京津冀等地,经久不衰……”
说起神池月饼的独特品质和制作工艺,神池饼香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彩玲向笔者介绍道:“一是独特品质的胡麻油。神池胡油出自神池胡麻,因神池独特自然环境生长的胡麻榨出的胡麻油,具有久放不沉淀,生食无杂味,炸食烟雾小,上色快,味道清香;色泽纯黄而透明,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二是独特地质的岩溶泉水。神池海拔高,地下水属岩溶泉水,均由深600多米的岩溶泉水,属矿化钙镁型,水质良好,饮之甘甜,属上乘好水。三是独特制造的传统工艺。神池月饼的制作方法沿袭了传统手法上好的麦粉、白糖、玫瑰花、玫瑰酱、青红丝、花生、芝麻、瓜子仁、等原料,都是神池当地精挑细选的无公害的天然食材,用带有传奇色彩的神油(胡麻油)、神水,再经过300多度炉制烘烤而成。”
在神池县城郊区一隅,笔者跟随梁彩玲董事长实地探访了她一手创办的“饼香园食品有限公司”,观看了“青苹果”品牌系列神池月饼的制作流程。只见一座上下3层楼的公司门前,来自各地的订购月饼客户络绎不绝,一辆辆装好月饼的货车整装待发。在展示大厅,该公司生产的蛋皮五仁、油皮五仁、酥皮五仁的苦荞、燕麦、玉米、高粱、藜麦等“青苹果”系列神池月饼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地下一层的月饼生产车间,穿戴整齐的员工们正在有条不紊的配料、拌馅,淳朴的女员工们动作娴熟,在各自的生产制作岗位上忙碌着。在月饼包馅机、成型机生产流水线前,一块块月饼由开始的馅、面皮到压制成型,之后进入旋转炉进行300多度的高温烘烤,最后晾晒24小时再装箱售出。这时,工作人员给我们一行端来刚出炉的酥皮五仁月饼让大家品尝,笔者吃着还很烫手的月饼,顿感酥软香甜,着实美味。
梁彩玲董事长向笔者介绍说:“我们公司现有员工40多人,每天生产月饼5—6万块,销售全国各地,月饼供不应求。农历七到八月份是销售旺季,两个月大约生产月饼两百多万块,公司经济效益也在逐年提升。县委、县政府还积极为我们民营月饼生产企业搭建销售平台,每年定期举办‘神池月饼文化节’,并组织会员参加全国各地烘焙食品大展,在北京、天津、广州、上海、太原等20多个城市进行大规模展销推广,使神池月饼销售遍布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年产值超过2亿元,因此神池月饼产业也成了县里的支柱产业,现在神池县长年从事月饼生产的企业有20多家,旺季时有300多家,这里几乎家家做月饼,人人都在从事着与月饼相关的产业,百姓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神池月饼历史悠久,10余年来没有投放高额的广告宣传,也没有精美的包装,就凭着美味的口感和低廉的价格而迅速占领了晋陕蒙京津冀等地的市场份额,开创了草根品牌成长的奇迹!如何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神池月饼这块“金字”品牌?笔者以为: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使传统的神池月饼实现转型升级,给神池月饼科技含量以品牌定位。二是必须改变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实现月饼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从根本上改变神池月饼的市场定位实现神池月饼的转型升级。三是加大广告投入,构建神池月饼的电子商务平台,使神池月饼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把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神池月饼推广好,宣传好,享誉全国,进军国际市场。(张邦邦)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