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认为:“想要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就去看看这个民族的舞蹈。”武乡顶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是山西省武乡县的一种特有舞蹈,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但没有衰退,反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绽放着独属于它的绚烂。
武乡顶灯的来源
武乡顶灯是山西的一种民俗,提到民俗的起源,一定与“祈祷”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原始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很丰富,要么是祈求风调雨顺,要么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子嗣不断繁衍生息,从而保障整个部落民族的发展壮大。关于武乡顶灯的起源,最让当地老百姓信服的是石勒的传说。《武乡县志》中记载,石勒,字世龙,并州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武乡县)人。相传当时的统治者经常在石勒所处的部落偷袭,逼迫抓到的人成为统治者的奴隶,石勒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试图改变这一残忍的现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部落的人在夜晚头顶一盏灯,顶灯者必须把头发剃光,脸部和后脑勺都画上恐惧的脸谱,脸谱的颜色以白色、黑色和红色为主,身穿长袍衣服。夜晚统治者再来抓人,看到这一现象,十分惊恐,慌乱逃走。
武乡顶灯的特点
武乡顶灯主要有两大明显的特点,一个是顶灯,一个是所画的脸谱。顶灯的制作在形式上相对简单,日常吃饭用的普通木碗、瓷碗、塑料碗均可。碗里装上沙土,中间放上灯盏或插上蜡烛,碗边糊上一圈彩色纸,也有糊成白菜形状的,称为白菜灯。讲究点的,还会把好看的剪纸贴在碗上,然后用丝线固定在头顶。
脸谱是武乡顶灯的另一大特点。表演者需要剃光头,在面部和后脑勺上,根据表现的故事画各种人物的脸谱,所以,无论正对或背对观众时,都会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狰狞、或诙谐的面孔。
武乡顶灯的表演形式
武乡顶灯主要在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进行表演,元宵节前后几天参与的群众人数最多。顶灯的时间一般选在晚上,天色越沉,灯影显的越亮,观赏顶灯表演的效果才会更好。武乡顶灯一般会在广场和主要街道进行表演,也为了人们可以更方便的观赏,常见的队形有“单插花”“大穿堂”“九曲星”“蛇蜕皮”等。武乡顶灯表演的看点和难度在于表演者脖颈以上部位要纹丝不动,与顶灯连为一体。表演者的双腿需要柔软,双臂则要伸展,动作要跟随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表演步伐以十字进行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称为“不拉场”。
顶灯的队伍由领队统一负责指挥,按照一定的路线进行表演,无论参与顶灯的人数多少,都会很有序,参与的人越多,场面显得越隆重,而且很有特色。古时的武乡顶灯只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后来加进的“武乡圪圈秧歌”从中伴唱,才有了文字内容,现如今顶灯表演队伍中的领队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要即兴编唱,结合当地的民间小调或者根据场地的气氛进行说唱,形式简朴,歌词通俗易懂,调节现场的气氛,整个场面显得非常的热闹红火。
武乡顶灯的传承与发展
武乡被称为“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它在过去是个民族抗战根据地,铸就了武乡人勇敢、吃苦、坚毅的性格。在抗日战争中,武乡顶灯的老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用顶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思想、鼓舞群众斗志。
1993年,武乡顶灯首次在何平导演的电影《炮打双灯》中亮相,这部电影在国内外获得了很多大奖,武乡顶灯第一次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武乡顶灯这种独有的艺术。目前,武乡顶灯已经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文艺工作者们也正尝试着将武乡秧歌以及其他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到武乡顶灯的表演当中,丰富其表演形式和内涵,使这个千年流传下来的汉族民间艺术始终保持着它的生机与活力。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