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活化石”——郑家庄灯影戏

民间艺术的“活化石”——郑家庄灯影戏

发布日期:2019-09-12 13:34 27021人浏览 文章来源:文水县文化局


 

1.jpg


        灯影戏,表演时,由演员在白色幕布之后操纵各式各样的平面人偶,通过灯光投影到白幕之上,并配之以打击乐和管弦乐,伴之以唱腔、道白,让观众隔着幕布欣赏到有声有色的戏剧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因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布景、道具等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又名“皮影戏”。


        史载,战国时期,子夏曾在文水效仿先师孔子开坛讲学。夜晚,他在月光下讲学时,为了吸引听众,发明了一种形象生动的授课形式——影乐教,寓教于乐,深受众人喜爱,称为“月影”或“月调”,这就是文水郑家庄灯影戏的起源。由此看来,郑家庄灯影戏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堪称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唐朝时,郑家庄灯影戏进入宫廷,成为皇族爱不释手的玩物,这一幕多次出现在《大明宫词》中。千百年来,灯影戏一直长盛不衰,明清达到鼎盛。


        郑家庄灯影戏融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博采众长,在剧本创作、唱腔伴奏、皮偶制作、表演风格等方面都独具文水特色。郑家庄灯影戏吸收了“碗碗腔”和文水“狄青花儿鼓”“福胜锣鼓”“混秧歌”“三弦书”“跌杂则”以及晋剧中路梆子的艺术风格,形成独树一帜的板式唱腔,分四种:平板、流水、介板、滚白,乐器有胡琴、二胡、鼓子、阴阳板、马锣、小鼓、铙钹、梆子、碰钟等。胡琴、阴阳板、碰钟,就是郑家庄灯影戏别具一格的乐器。皮偶和道具借鉴了文水民间剪纸的艺术特点,风格大方,手法夸张。人物造型逼真,玲珑剔透,主竿安于肩部,更便于操作;布景道具刻工精细,色彩华丽。


        山西灯影戏分纸窗灯影戏(采用麻纸糊窗作舞台)和纱窗灯影戏(采用白纱蒙窗作舞台)。郑家庄灯影戏属纱窗灯影戏。相比纸窗,纱窗不易损坏、透光性好,表演突破性提高。因此,郑家庄灯影戏影像清晰、立体感强。郑家庄灯影戏班由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组成。其中,操耍皮偶的称为“前窗”,乐队俗称“后场”,艺人们都有操纵皮偶、乐器伴奏和唱念做打同时兼顾的本领。唱词道白归韵以文水方言为主,吐字清晰,琅琅上口。演出时,前窗将皮偶紧贴屏幕,通过皮偶肩部的一根竹签支撑其全身,再操作皮偶双手处的两根签子,使其表演各种动作,同时兼顾说唱,后场吹拉弹唱、插科打诨。还专门设立了一名司唱,专注于演唱剧目。


        清末,因地方官府禁演影戏,导致文水灯影行业衰落。民国初,邢云贵(艺名狗大王)创建“郑家庄灯影班”,文水灯影戏再度兴起,但因兵荒马乱,后灯影班解散。解放后,由于政府的重视,文水灯影戏重新活跃起来。1948年,郑家庄成立新郑剧团(文水县晋剧团前身)。“文革”时,灯影艺术再次遭受冷遇。1978年,在文水县文化馆的支持下,郑家庄灯影艺人马伯礼重组“郑家庄灯影班”,使这一濒危剧种得以延续。2013年,郑家庄灯影戏被文水县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文水县佰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郑家庄灯影戏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2017年,郑家庄灯影戏入选吕梁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家庄灯影戏是文水历代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灵感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她融音乐、文学、美术于一体,集电影、动画、表演于一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族气息。她是当地历史人文和风情民俗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抢救和保护这一濒危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研究民间艺术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