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壁在大同仿佛无处不在,当我们的目光穿透龙壁的云海波涛,看到的不仅是旧时王朝的盛世余晖,更是一个边塞古都在历史裂变中淬炼出的精神图腾。龙壁之城,天下大同。龙壁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枢纽,是守护,也是自我更新。就像那些壁上腾龙,在光影交错中吞吐着历史的呼吸,在新的时代里依旧焕发光彩。
当阳光掠过龙壁正脊的琉璃构件,我们只要细细聆听,就会感受到这座古老城市的心跳,正与新时代的脉搏共振出磅礴的和鸣。
被称为“龙壁之城”的大同,从一龙壁到三龙壁、五龙壁,再到引以为豪的九龙壁,各美其美。
接着上期说到的五龙壁,我们往下续说。
除了砖雕五龙壁,还有琉璃的。善化寺前的五龙壁就是琉璃的,原为明代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980年因城市改造,兴国寺荒废,被迁至善化寺山门前。这座龙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须弥座,座面雕刻有牛、马、蛇、鹿、狗、狮、象等10多种动物,姿态灵动、栩栩如生。中部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四爪金龙,腾云驾雾,大有龙飞虎跃之势,中间的龙是唯一一条正龙,威严磅礴,为5龙之核心,龙尾摇摆,别具风采。顶部为仿木构建筑形式,上有琉璃瓦覆盖下有琉璃斗栱支撑,两端置有鸱吻垂脊兽。这些雕龙,其形态之优美、雕刻之精细、意境之深远,与明代大同代王府的九龙壁可相媲美。
云路街府文庙内也有一座五龙壁。这座五龙壁原为三道营房巷天竺庙山门前的照壁,建于明代末期。龙在佛教和道教中均为祥瑞神兽,佛教视龙为护佑之意,所以五龙壁立于寺庙前,可震慑邪灵,保护神圣空间。这座龙壁长11.2米,高5.5米,厚1.1米,1978年因有倾塌之险被之拆解,并将构件妥善保存,2013年复原补配复建于大同府文庙院内。这座龙壁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分下、中、上三部分,下筑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雕有麒麟、狮、虎、鹿、马等动物,姿态灵动。壁顶是仿木构房屋建筑形式,镶嵌着屋檐、斗栱、瓦垅以及鸱吻垂兽等。中部宽大的壁面上用琉璃砖拼砌成5条巨龙和山石云海,这5条巨龙相较于砖雕五龙壁而言没有中间的正龙,5龙只有黄色和紫色两种色彩,但仍不失其艳丽,它们形态各异,或腾飞、或盘旋、或嬉戏。值得考究的是这座龙壁的背面,还有3幅用来装饰的双龙琉璃造型的龙壁,双龙对称统一、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府文庙,原本是祭祀孔子的圣地,却有四座一龙壁和一座五龙壁共计9条龙落身于此,冥冥之中让这些龙壁成为集儒释道精髓、融多元文化的建筑瑰宝。数百年来,无数的莘莘学子在这里祭拜孔子,祈愿“文运昌盛”,而这些龙壁则为文庙之地提供一种庇佑,逐渐演变为激励学子的生动符号,在光影流转的岁月中讲述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气度。当现代人的指尖抚过冰凉的琉璃构件之时,触碰到的不仅仅是明代的建筑智慧,更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脉动。
大同龙壁的代表,是九龙壁。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和阳街,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的照壁。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大的一座,比北京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早300余年,大小约是北海的九龙壁的两倍。 大同九龙壁于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九龙壁是明代琉璃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最大的九龙壁,九龙壁结构整体使用孔雀蓝、绿、正黄、中黄、浅黄、紫等色,全壁由 426块特制烧造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弥须座的束腰部的75块琉璃砖上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象、狮、虎、鹿、飞马、麒麟、狻猊等形象。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 9条琉璃壁龙,整个壁身下部是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是蓝色的云雾和黄色流云。巨龙之间以云雾、流云、波涛、山崖和水草相隔相联,五彩斑斓,蔚然壮观。九龙壁前有倒影池,龙在水中倒影,把静态的龙变成动态的龙,可谓匠心独运。
就这些?仍不止。
浑源神溪的律吕神祠里,还深藏着一座已经破烂漶漫的砖雕五龙壁残壁。龙壁在大同仿佛无处不在,当我们的目光穿透龙壁的云海波涛,看到的不仅是旧时王朝的盛世余晖,更是一个边塞古都在历史裂变中淬炼出的精神图腾。龙壁之城,天下大同。龙壁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枢纽,是守护,也是自我更新。就像那些壁上腾龙,在光影交错中吞吐着历史的呼吸,在新的时代里依旧焕发光彩。
我记得有一年的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上,国外的雕塑艺术家通过3D打印技术重构九龙壁;我记着在老煤气厂改建的文化创意园区里,用老旧工业设备废料残件重新焊接,创作出颇具赛博朋克机械风的机械九龙壁。这些如星星之火的大胆创意,揭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的无限可能,也许在未来,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的AI、VI、VR等技术打造的“云上龙壁”项目,会让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体验者都可以轻松体验龙壁营造技艺。龙壁不再只是来大同后旅游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成为解读这座城市精神维度的立体密码。
大同这座经历过鲜卑铁骑、晋商驼铃、煤都烟云的古都,近年来正在通过文创设计、活动策划、对外交流等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完成从“能源输出”向“文化输出”的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保持定力,在守成与变革的张力间寻找平衡,这不仅是每座龙壁上腾龙云海构建出的蔚然图景,也是大同在转型中振翅蝉蜕的城市精神内核。当阳光掠过龙壁正脊的琉璃构件,我们只要细细聆听,就会感受到这座古老城市的心跳,正与新时代的脉搏共振出磅礴的和鸣。
文字:任翔宇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