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韩城这届年轻人在韩城古迹里原来找到这么多快乐!
“在司马迁祠的柏树下坐了俩小时,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像在翻书——突然懂了为啥古人爱‘登高望远’,这比在宿舍刷手机解压多了!
”最近韩城的景点里,总能看到举着手机“找角度”的大学生。他们没带导游旗,不背厚重的攻略,却总能在青石板缝里、古柏枝桠间,对着一块古碑拍半天,挖出连本地人都没注意过的“快乐密码”。这个暑假,古城墙的砖缝里,正长出属于大学生的新故事。
司马迁祠景区
《史记》里藏着“反内卷”哲学
99级朝神道台阶,被大学生玩出了新花样。有人数着台阶拍vlog,镜头里从“气喘吁吁爬第10级”拍到“摆烂坐在第50级”,配文“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3年,我爬99级台阶歇3回,突然觉得‘慢慢来’不丢人”,觉得考研没那么急了;有人举着《史记》选段卡片蹲在台阶上,正面“究天人之际”对着天空,反面“通古今之变”对着远处的黄河,玩起“史圣名言实景打卡”。
祠内那株五指柏是天然打卡点,大学生发现从特定角度拍,柏枝分叉的形状像极了“五子登科”的手势,举着手机跟树比耶,成了新潮流;献殿的“文史祖宗”牌匾下,总有人举着《史记》名句卡片拍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常能看到摊开的笔记本,有人抄《史记》里的“金句”,有人画司马迁塑像的速写,甚至有学编导的学生在写“如果司马迁有朋友圈,会发什么”的脑洞小剧场。
星空下的露营节
司马迁祠旁的夏夜惬意时光
祠旁的原野露营基地,更是把夏天调成了“冰爽模式”暮色渐浓,营地被五彩斑斓的灯光装点得格外温馨。青绿草坪上,帐篷如朵朵蘑菇静立,串灯在帐篷间织成暖光网。晚风拂过,带来草木清香。
舞台上,演员们通过舞蹈、朗诵、戏剧等形式,将《史记》中的经典故事生动呈现,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领略古人智慧;民谣歌手轻弹吉他,旋律悠扬动人。老友们围坐折叠椅上,惬意地品尝美食,仰头数着星星闲聊,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晚风;孩子们举着荧光棒追逐嬉戏,在草地上留下串串欢笑声。这方营地,正用夏夜的静谧与热闹,给人们留下独一份的惬意记忆。
傍晚的芝水河岸边,学生架着手机直播,镜头里司马迁塑像的剪影和晚霞重叠,主播说:“两千年前他在这儿思考人生,两千年后我在这儿吹晚风,原来平静是会遗传的。
古城三庙
非遗老手艺成了“社交货币
文庙的柏树下,穿汉服的大学生正围着老艺人学拓印。“这墨要调得像奶茶三分糖的浓度”,老师傅的比喻让学生笑不停,拓出来事事如意,被他们当成“朋友圈文案素材”——比转发锦鲤靠谱”。城隍庙的古戏台前,常有学生坐在石阶上吃芝麻烧饼,听本地老人讲“城隍爷的传说”,顺手把对话录成“方言听力素材”,发抖音带话题 #原来老故事这么上头。
韩城古城
青石板路上的“漫游经济学”
大学生逛古城,从不按“景点清单”走。他们会在美食街里,对着羊肉饸饹拍“吃播”,镜头里老板娘揉面的力道比网红探店更吸睛;也会钻进巷子里的老书店,翻出泛黄的韩城老照片,对着现在的街景拍“古今对比图”。
夜晚的古城灯笼亮起,有人举着手机开“慢直播”,镜头对着青石板路上的光影,直播间标题是“带网友云逛千年老街,不用走路还省电”;巷子里的老裁缝铺、修鞋摊,成了“复古打卡点”,大学生会跟店主聊两句“这铺子开了多少年”,然后拍张“与时光同框”的照片,说“比打卡网红店有意义”。
这个暑假,来韩城吧。带双发现细节的眼睛:或许你会在司马迁祠的台阶上,读懂“慢慢来比较快”;会在古城三庙的拓印纸上,摸到历史的温度;会在青石板路的脚步声里,明白“老地方”永远有新故事。毕竟,最好的旅行,从来不是“我去过”,而是“我懂了”。
文字:崔冰冰 高 婷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