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长治武乡的街道上,进入眼帘最多的就是打饼子的,几乎每条街都有。武乡的干饼子焦黄诱人,皮脆馅香,那股纯天然的小麦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记得小时候,每逢洪水镇要赶集,我就迫不及待地尾随在大人后面,盼望大人给我买一个干饼子。那个时候的干饼子价格大概是,平价2两粮票6分钱,议价的1毛钱,能吃个干饼子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手捧一个热饼子,不知道有多么自豪,可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好多天。圆圆的饼子有着很好看、很动人的烧烤图案,看着那金黄的图案,可以大胆地去想象。图案的痕迹有时像是武乡的地图,长长的、弯弯的,山清水秀;有时像洪水镇的地图,呈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乡情浓浓;有时像山,崇山峻岭,山岳叠嶂;有时像河,溪水潺潺,源远流长;有时像人,古朴醇厚,与人为善;有时像字,书写华章,扮靓武乡。干饼子上的图案太让我难忘了,那是孩童时的憧憬和向往。
好吃的总是不经吃,每当拿起那盼望已久的干饼子时,我总是一点一点地咬,甚至一点一点地舔,可就是这样也经不住显摆,用不了几口就吃完了,吧唧吧唧咂吧着嘴,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吃了干饼子。当真的饿了的时候,那饼子好像就不再有那么浪漫、那么多的欣赏点了,三口并作两口就不见了。“一口凹,二口平,三口剩三角,四口无踪影”,这是咱吃干饼子的口诀。
武乡的饼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石勒的武乡人,在一次领兵打仗中,率五万铁骑行至襄陵一带的山野时,忽遇大雨。大军在泥泞中盘桓了十多天,军中的给养一时又运不过来,当地百姓就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面粉奉献出来,可是没有蔬菜,没有锅碗,生面怎么能充饥呢?石勒联想到游牧民族不是经常吃烧烤的食物吗?那么怎样才能把面也做成烧烤食物呢,他经过多次试验,烧烤的面食终于成功了,还便于行军携带和储藏,这就是武乡干饼子的由来。从此,干面饼子便成了武乡人招待贵客的上乘食品。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三晋名士傅山先生曾来武乡县隐居,当他看到武乡的饼子时不禁大为赞叹,并对饼子进行了改良。他根据食物的药理,增加了消食化瘀的调料,如在面里加入当地的一种叫咸土的东西,所谓咸土其实是带碱性的土,这个东西在武乡用了好几百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亲们还用它点豆腐呢。
傅山告诉人们把咸土加在面里,可为干饼子带来极佳的色、香、味、形,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在味为咸,以咸养脉。傅山认为:干饼子味甘咸,性凉,归脾、胃经,有消食健脾、清暑解热的作用。古人言,世有五行,人有五脏。其中,五行中黄色为土,因此,黄色食物摄入后,其营养物质主要集中在脾胃区域。把干饼子烤成金黄色,能够维护脾胃安康,维持脾主运化、主升清、脾统血的功用;这些功用主要是将吃进的干饼子转化为营养,再将这些营养物质传送至全身,并代谢身体的废弃物,是身体血液、精气、身体运转时动力的来源,五脏六腑皆仰赖脾胃的滋养,也印证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这句话。由此可见,武乡干饼子是一道真真正正的名副其实的功效良好的保健食品。
傅山先生历来重视食疗和养生,无论是他配制的八珍汤——也称“头脑”,还是调配的汾阳“竹叶青”酒,抑或是清徐的老陈醋,正所谓“一缕沈烟縈白牖,先生正著养生书” ,这是先生提出养生的“医家之术,神仙之道”的实质所在。先生在继承传统道家养生体系、实践方法的同时,以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加以概括、升华。
从2000年以前的石勒到400年以前的傅山, 到了近代,民风淳朴的武乡人还用干饼子支援八路军总部的人民子弟兵抗日,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为干饼子注入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成为武乡一道金光灿灿的文化风景线。
如今,武乡干饼子不会再用咸土了,可以搁碱面或小苏打,方便卫生,安全健康,色香可口。我每次回武乡或路过武乡,都要买点干饼子回来推荐给家人和同事,让大家分享一下武乡的饮食文化和饮食历史。在武乡买干饼子,还是段村的那条老街,打饼子的是个中年男子,个子虽然不算很高,但显得特别健壮,黝黑的脸庞,明亮的眼睛,善于沟通的口才,使得他的买卖十分红火。其实,他生意红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唱的武乡开花调比做的武乡干饼子还要好,大多数人是冲着听那两嗓子乡音来的:“武乡的闺女——打烧饼,一天呀不吃——想煞个人……”(孙国华)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