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到江南两大名胜赏枫,栖霞山的红叶被秋雨打散了,成为一场凄冷的记忆;前往苏州时,阳光拨开乌云笼罩的天空,向我们微笑,伙伴们的笑容仿佛金色的太阳,我们一路歌唱着往天平山前进。
天平山在苏州城西不远处,我们午餐后抵达天平山脚。一到停车场,就被眼前那座奇石嶙峋、高耸峻峭的山头吸引住了,导游说:“ 这就是民众们所称的‘ 范坟山’。”原来是范仲淹当年买来作为祖坟之地。原先这块地上的巨石好像乱箭穿心,范氏死后,忽然天气骤变,来了一阵狂风暴雨,所有的山石都竖立起来,犹如宰相上朝时手中的“笏”一样朝天矗立,这就是天平山上著名的“万笏朝天”奇景。
天平山景区规模极大,一入园就是几个与乾隆皇帝有关的遗迹:首先是范氏的“高义园”大型牌坊,接着穿过接驾亭,亭后是最著名的十景塘,一汪平静的池水,倒映着两岸无数美丽的枫叶,绿的、红的、橙的、黄的,仿佛是一个调色盘。池水像镜子,倒映着岸边灰瓦白墙的范参议公祠。祠后是原为范仲淹祠堂的高义园,共有五进,各进建筑极为宏伟,楼堂廊榭精美非凡,在山林的笼罩下,游人虽多,但并不显得喧嚣,四周一片幽静,真有无限的雅趣。
再往前行,过天平山庄、白云古剎,便是登山步道。知道天平山只是座小山,众人起初都跃跃欲试,走了一小段,来到乾隆皇帝的更衣亭,一抬头,发现山路仿佛峭壁般,而且多是在石头缝里雕凿出来的,许多人立即打了退堂鼓。
范仲淹为后世钦敬的,除了文学、政治、军事等功业,更久远的还有在民间恒久流传的义行遗风。范氏在皇祐元年(1049 年),于苏州祖宅创办“义庄”,兴办“义学”,用以资助族人。他制订义庄的规则,让族人可以领口粮、衣料、婚姻费、丧葬费、科举费以及借住义庄、贷款等,成为当时行善的楷模,引起后人模仿,蔚为风气。可贵的是义庄和义学在范氏过世后并未结束,他的子孙努力维持义庄,并扩大规模,总共延续了八百余年的历史,实在令人惊讶与敬佩。一个家族性的善行能嘉惠族人百年已属不易,竟然还能延续八个世纪。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范氏留下的俭朴、仁爱风范,与先忧后乐的胸怀,子孙们奉行不辍,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在纪念馆停留了许久,留出一点时间再去欣赏外头的红叶吧,出了大门,到左侧的古枫林瞧瞧。高耸的古枫高达数十公尺,据说大部分是明代万历年间,范氏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此地,现存有近一百六十棵,后来当地政府又栽种了二千余棵,目前这些古枫皆有四百余岁,成为天平山的宝贝,每年枫红时节一片丹霞,蔚成奇观。可惜古枫林又高又密,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欣赏,尽管已是深秋,它们仍是绿意一片,不如前方的荷塘、白云池与睡莲池的枫叶那般红艳迷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叶子显得非常靓丽,仿佛模特儿般,无数旅人和架着大型摄影机的专业人士,都聚集在它们身旁欣赏、拍照,真是十分有趣的画面。我们无缘欣赏栖霞山的红叶,天平山仿佛要补偿我们似的,不但阳光微笑欢迎,红叶也贴心地穿着迷人的衣裳向我们做时装展示,让我们又惊又喜。直到黄昏,夕阳的余辉与枫林染成一片,大家才依依不舍向枫叶挥手再见。
红叶在逐渐昏黄的暮色中虽然黯淡下来,但留在心头的美丽身影却是永不褪色;范仲淹纪念馆在历史的长河中会不断修缮,但他的义行遗风,却恒久吹拂着人心,历久弥新。我们读着他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以及在《严先生祠堂记》中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前者是为国为民的廓然仁爱胸襟,后者是高风亮节的珍贵情操,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于公于己,可谓都已达意境。如今,天平山满山红叶成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有美丽的风景相伴,还有义庄义行遗风拂动,范氏当不寂寞。(陶诗秀)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